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4:12 点击次数:155
#百家说史品书季#
前言:为啥中世纪时磨坊那么重要呢?那时候,风力和水力的利用到底给社会带来了啥变化?
【概述】
中世纪欧洲的一大亮点就是利用水和风来发电,这种技术不光在欧洲有,中国也早就有了。只不过,没啥证据能证明是中世纪的欧洲人最先搞出来的。
这种方法是用来磨碎粮食的。在中世纪欧洲,人们开始利用风力和水力,这引发了一场工业上的大革命。到了那个时代快结束的时候,几乎所有的生产过程都用上了这些自然力量,大大增强了生产效率。
大家的日子因为这样有了非常大的改变。
【磨坊】
磨坊就像是每个社区的心脏地带,在种粮食的地方(差不多整个欧洲都这样),附近都得有个磨坊才行。这样,农民们就能把自家的粮食拿到磨坊去磨成面粉啥的。
不过磨坊主大多不拥有自己的土地,他们是向当地居民租的地。他们用面粉、现金或是磨坊池塘捕捞的鱼来付给地主租金。他们的收入直接从加工的粮食里抽取,留下一部分自用后,其余的便拿去卖掉换钱。
因为农民看不到也管不了碾磨面粉的过程,所以他们只能相信磨坊主的人品。因此,在中世纪的很多故事里,比如乔叟写的《坎特伯雷故事集》,磨坊主常常被写成骗子。好像大多数农民都觉得磨坊主偷偷多留了面粉,就像现在大家总觉得汽车推销员会骗人一样。
罗马时代,水力主要就用来磨粮食,罗马人让奴隶干别的活儿,没去想找机械来帮忙。到了中世纪早期的意大利,磨坊也是专门磨粮食的。不过到了中世纪后期,意大利北部的其他行业就开始蓬勃发展了。
在西班牙,水车的发展程度没那么高,只能把水提到灌溉用的渠道里,却从没被拿来干别的工业上的活儿。要想让水成为真正的工业动力,那得有又多又急的水流才行。
北欧的河流条件对水车特别友好,早在查理曼大帝那时候,法兰克地区的磨坊就已经相当受欢迎了,还有法律保护它们呢。这种磨坊也传到了盎格鲁-撒克逊人的英格兰。据说,那些早期的磨坊可能是照着罗马磨坊的样子做的水平轮磨坊。
考古发现显示,水平车轮的大小更像个大车轮,而不像19世纪那种从高处磨坊池塘通过木制管道直接送水的水车,这样做更加方便。
在中世纪的时候,欧洲一些偏远地方在使用那种小小的水平轮磨面机。这些老式的磨坊大多建在小溪边,房子底下有个井直接伸到水里,里面装了个小涡轮。像在苏格兰啊、挪威啊、罗马尼亚啊,还有波希米亚的某些地方找到的这些老式磨坊,可能都是大家一起来维护的。
大家都自己磨面粉,没有专门的磨面师傅。可到了法国和英国那边,磨面厂变得挺大,就得有专业的磨坊工人来干。这些磨坊工人经常给地主交租金,地主呢,就让他们在这儿建磨坊,还给他们必要的帮忙。
磨坊主通常会帮农民磨谷子,然后留下一些成品,这些他可以卖掉或者拿来交房租,交多少房租会和房主商量好。有些庄园里也有磨坊,房主会把自己的谷子拿到那里磨。另外,很多修道院也会建磨坊。
到了13世纪,北欧的磨坊开始用上竖着的轮子,这种竖轮子的出现帮忙搞出了新玩意儿——水磨坊。中世纪时候的水磨,比起以前横着的砂轮,磨东西更快更给力。后来,人们又不断改进,让这些水磨变成了更厉害的动力装置,能用到更多机器上头了。
垂直的轮子上装了很多长条木板或者水桶,好让水流推着转。最开始的那个轮子,是设计成从下面被水流冲击的,水流一流过,木板就被推得往前又往上。到了中世纪,磨坊里开始用过冲车轮,但这些都得靠自然的瀑布或者费大劲造个能让水流下来的设施。只有那种伸出去的垂直车轮,才能产生足够的劲儿。所以,水磨坊很快就派上了很多工业上的用场。
动力传递装置用的是木头做的齿轮,它主要是把水平的力气变成垂直的力气。在中世纪,齿轮就是些木头或金属做的轮子,很常见的就是木头齿轮、车轮和挂钩,但这些都容易坏。最重的齿轮用来把水车的力量传到传动轴上,如果想让动力传递系统更带劲,就可以多加几个齿轮,驱动更多的机器一起工作,这样动力用起来就更高效,生产也就更多了。
水车带动锤子敲打布料,可以用来把金属矿石、橄榄、油漆颜料、亚麻布捣碎做纸浆,或者把谷物捣成泥来做啤酒。盔甲工匠用水车转动抛光轮,木匠用它来锯木料,铁匠因为水力能不停歇地拉动大风箱,增强了火力,能把铁烧得更热,达到炼钢铸铁需要的温度,所以就建起了更大的铁厂。
西多会的修道院通常都有条小溪从主楼旁边流过,这溪水先用来带动水车,给修道院提供动力。之后,溪水会流过厕所。有些修士会利用水力来磨碎橄榄或者打铁。主要的修道院在法国的克莱尔沃,那里的修士还会用溪水来筛小麦面粉和做皮革。
到了中世纪快结束的时候,法国和英国的水磨数量太多了,把河都给堵住了。磨坊老板们为了让自己更方便,就建水坝、挖水渠,改变河水的流向。这样一来,下游的钢厂可就遭殃了。
新工厂减少了给其他工厂供应的水力发电后,大家对它提起了更猛烈的诉讼。国王们便想着给磨坊发许可证来管一管,不过效果不怎么好。
城里人为了解决磨坊不够用的问题,就在河湾处建起了磨坊。他们改变了河水的自然流向,让水通过狭窄笔直的水道,还有位置巧妙的瀑布,这样一来,只要地方选得好,镇上很快就能开起10到12家工厂,给好多手艺人提供动力。
有的水磨坊建在镇上的桥底下,还有的直接漂在河面上,用绳子固定在河里。12世纪的时候,巴黎边上的塞纳河和威尼斯就有了这种漂着的磨坊。其中几个磨坊试着用涨潮落潮的力量来转动,但效果不太好。
在沿海那些地势平坦、水流缓慢的地方,水车派不上用场。虽然潮汐磨坊不能像河流驱动的磨坊那样发电,但在中世纪晚期,它们还是在意大利、法国、英国以及洛郡的海岸线上陆续出现了。
【风车】
看起来风车像是欧洲人搞出来的,虽说好多中世纪的东西都是从中国或者印度开始的,但中国在风能这块儿技术还比较老套。欧洲那些靠海的地方,风大水流又急,他们就想出了风车这个办法,当另一种能用的动力。
大约在1180年,英格兰和诺曼底就有了关于风车的文字记录,看起来这项技术传得挺快。十字军东征时,他们的工程师在叙利亚建起了第一座风车。到了1200年,欧洲大部分地区都有了风车的身影。
现代荷兰的法兰德斯地区花了很多钱在风车上,它们靠着稳定的海风来运转,能把低洼地方的水抽上来。风车转动带着水桶的轮子,把水装好后倒进运河或者水槽。还有一些风车是用来磨面粉和其他工作的,它们用一对重重的水平磨盘来碾碎小麦和其他粮食。
中世纪的风车是建在一根大柱子上的,这根柱子既撑起了风车,又让它能够自由转动,不管风从哪个方向吹来都能利用上。真是不得不佩服,那时候的人们真是太聪明了,这样的设计在当时可算是很先进的呢。
风车中间有个大柱子,靠四到六根木头十字架撑着,大橡木腿稳稳放在石头上。这根柱子一直伸到房子里,上面装了个带轴承的大轮子,轮子托着磨坊的地板,让磨坊整个儿都抬高了。有时候,你能看到那些十字架和柱子,但磨坊主多半会在它们外面盖间房,遮风挡雨,保护它们。
另外,磨坊旁边建的这些房子,能给工人们提供一个歇脚的地方,晚上要是需要,守卫也能在那儿休息,或者存放些东西。
磨坊厂里头,主楼是靠绕着中心柱子转的木头横梁撑着的。要上楼,直接爬梯子就行。虽说有些地方和连接处用了铁加固,但齿轮和横梁都还是木头的。得给齿轮抹上润滑油,让它们转得顺当,少磨损,少损失。
机器安在帆杆上,这帆杆一直通到楼上。一般的后轧机有四个大帆,每个帆都是用木头做的,上面蒙着帆布。为了让帆能最大程度地兜住风,磨得绕着柱子转。磨坊里有根大横梁,它就像磨坊的方向盘一样,用来转动磨坊。
横梁尽头一般会装个轮子,好让它能在磨坊里转圈圈,有时还能绑在动物身上一起走。到了中世纪快结束的时候,有些磨坊在控制杆上加了块小帆布。要是大帆布正对着风,小帆布就能保护控制杆不被吹得乱晃。要是风向变了,小帆布就能推着控制杆往前,这样磨坊又能靠风转起来了。
虽然大多数中世纪的风车会转动,但后来出现的风车都是固定不动的。
到了14世纪,有些磨坊是用石头搭的,能放下更沉的家伙什儿。不过,那时候的帆还是得转起来,这样才能多抓住点风,造出更大的风力。那时候,风车也经过了一番改造,只要转一下顶上的小盖子就行啦。
这个盖子是用木头打造的,它沿着轨道滑行时,会托起帆的重量。那时候,做风车的材料都很精挑细选,承重能力也大大提升了,这样就能带来更强的风力,创造出更多的生产效益。
中世纪时,磨坊成了大家粮食的主要来源,围着磨坊,一个个社区慢慢建了起来。那时候,欧洲的磨坊越建越多,水车和风车也传遍了整个欧洲。大家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尝试,不断改进和完善水车与风车的构造。
水车和风车的进步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,就像是一场小小的工业变革,让人们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。于是,大家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越来越多,这就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了中世纪思想文化的进步,成为了欧洲文明史上一个重要印记。
荷兰是风车之国,它巧妙利用了自己的地理位置,在众多国家中崭露头角。国家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,实力也越来越强。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磨坊、水车和风车,竟然带来了让人惊讶的连锁反应。
【参考文献】
道格拉斯·摩洛克写了本书,书名叫《中世纪磨坊》。
比利·耶希亚,他写了一本名叫《风力发电》的书。
兰斯·欧文写了一本叫《欧洲文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》的书。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